目開頭的成語大全列表
第1個字是目的成語
首字目的成語解釋
- 目迷五色 五色:各種顏色。形容顏色既多又雜,因而看不清。比喻事物措綜複雜,不易分辨清楚。
- 目中無人 眼裏沒有別人。形容驕傲自大,看不起人。
- 目濡耳染 濡:沾濕;染:沾染。耳朵經常聽到,眼睛經常看到,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。
- 目食耳視 用眼睛吃,用耳朵看。比喻顛倒錯亂。
- 目使頤令 用眼睛、用下巴指使人。形容自命尊貴,擺大架子。
- 目送手揮 手眼並用,怎麽想就怎麽用。也比喻語言文字的意義雙關,意在言外。
- 目挑心招 挑:挑逗;招:指勾引。眉目傳情,心神招引。
- 目無餘子 餘子:其他的人。眼裏沒有旁人。形容自高自大,目中無人。
- 目指氣使 目指:動一下眼睛來指物;氣使:用噓氣聲支使人。用眼神和氣色指使人。形容驕橫傲慢的樣子。
- 目別匯分 指分門別類。
- 目不別視 眼睛不往別處看。形容精神集中,專心致誌。亦作“目不旁視”。
- 目不忍睹 眼睛不忍看,形容景象很淒慘。
- 目不給賞 眼睛來不及觀賞。形容景物優美繁多。
- 目不苟視 眼睛不隨便亂看。形容為人正派。
- 目瞪口結 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樣子。同“目瞪口呆”。
- 目瞪口歪 形容氣極時的神情。
- 目不識書 指讀書很少或沒讀過書;不甚識字或不識字。
- 目斷魂銷 目斷:竭盡目力所見。指竭盡目力也看不見,因而內心十分悲痛。形容因離別而十分傷心。亦作“目斷魂消”。
- 目瞪口張 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樣子。同“目瞪口呆”。
- 目不暇給 美好新奇的事物太多,眼睛來不及看。
- 目瞪舌彊 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樣子。同“目瞪口呆”。
- 目不斜視 眼睛不偷看旁邊。比喻為人行止端方。也形容隻朝一個方向看。
- 目瞪舌撟 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樣子。同“目瞪口呆”。
- 目瞪舌強 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樣子。同“目瞪口呆”。
- 目成心許 目成:以目傳情,心意相通。許:允許;許諾。形容男女雙方以眉目傳情,互通愛慕之意,心裏暗暗相許。亦作“目成眉語”、“目成心授”。
- 目瞪心駭 因驚恐而楞住的樣子。同“目眐心駭”。
- 目達耳通 形容感覺靈敏,非常聰明。
- 目定口呆 睜大眼睛直盯著不動,張著嘴說不出話。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楞的樣子。
- 目瞪口僵 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樣子。同“目瞪口呆”。
- 目動言肆 指神色不安,語調失常。
- 目注心凝 猶言全神貫注。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。
- 目注心營 指竭盡心力以赴。
- 目交心通 以眼色傳情,心中相互溝通。
- 目睫之論 比喻膚淺的見解。
- 目空一世 什麽都不放在眼裏。形容驕傲自大。
- 目空餘子 眼裏沒有別人。形容驕傲自大,看不起人。同“目中無人”。
- 目亂睛迷 形容所見情景複雜紛繁或怪異多變,令人驚異。同“目亂精迷”。
- 目擊道存 眼光一接觸便知“道”之所在。形容悟性好。
- 目目相覷 形容人們因驚懼或無可奈何而互相望著,都不說話。同“麵麵相覷”。
- 目見耳聞 指親眼看見,親耳聽到。
- 目染耳濡 因耳目經常接觸而受到感染,影響。同“目擩耳染”。
- 目逆而送 逆:迎。目逆:眼睛迎著當麵走過來的人。眼睛注視著迎來,注視著送走。形容對所見的人十分關注或敬佩。
- 目擩耳染 ?焙通“濡”,沾染。因耳目經常接觸而受到感染,影響。亦作“耳濡目染”、“耳染目濡”、“目染耳濡”、“目濡耳染”。
- 目牛無全 比喻技藝純熟或謀劃高明。
- 目無下塵 下塵:佛家語,凡塵,塵世,比喻地位低下者。眼睛不往下看。形容態度傲慢,看不起地位低的人。
目開頭的成語接龍、出處
第一個字是目的成語接龍
首字目的成語出處
- 目迷五色 《老子》:“五色令人目盲。”
- 目中無人 明·馮夢龍《東周列國誌》第九十六回:“趙奢子趙括,自少喜談兵法,家傳《六韜》、《三略》之書,一覽而盡;嚐與父奢論兵,指天畫地,目中無人,雖奢亦不能難也。”
- 目濡耳染 唐·韓愈《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》:“目濡耳染,不學以能。”
- 目食耳視 宋·司馬光《迂書·官失》:“世之人不以耳視而目食者,鮮矣。”
- 目使頤令 《新唐書·王翰傳》:“家畜聲伎,目使頤令,自視王侯,人莫不惡之。”
- 目送手揮 三國魏·稽康《贈兄弟才公穆入軍》詩:“目送歸鴻,手揮五弦,俯仰自得,遊心太玄。”
- 目挑心招 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:“今夫趙女鄭姬,設形容,揳鳴琴,揄長袂,躡利屐,目挑心招,出不遠千裏,不擇老少者,奔富厚也。”
- 目無餘子 清·梁啟超《新民說》:“目無餘子,而我躬亦不知何存。”
- 目指氣使 漢·劉向《說苑·君道》:“今王將東麵目指氣使以求臣,則廝役之材至矣;南麵聽朝不失揖讓之禮以求臣,則人臣之材至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