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個字是而的成語大全列表
第3個是而的成語
而在第三個的成語解釋
- 愛博而情不專 對人或事物的喜愛很廣泛,而感情不能專一。
- 安枕而臥 放好枕頭睡大覺。比喻太平無事,不必擔憂。
- 倍道而進 倍:加倍;道:行程。形容加快速度前進。
- 背道而馳 背:背向;道:道路;馳:奔跑。朝相反的方向跑去。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。
- 比肩而立 比肩:並肩。肩並肩地站立。比喻彼此距離極近。
- 不辭而別 辭:告辭;別:離別。沒有告辭就離開了。或悄悄溜走了。
- 不惡而嚴 並不惡聲惡氣,但很威嚴,使人知敬畏。
- 不得而知 沒有辦法知道。
- 不寒而栗 栗:畏懼,發抖。不冷而發抖。形容非常恐懼。
- 不歡而散 很不愉快地分手。
- 不教而殺 教:教育;殺:處罰,殺死。不警告就處死。指事先不教育人,一犯錯誤就加以懲罰。
- 不脛而走 脛:小腿;走:跑。沒有腿卻能跑。比喻事物無需推行,就已迅速地傳播開去。
- 不教而誅 教:教育;誅:處罰,殺死。不警告就處死。指事先不教育人,一犯錯誤就加以懲罰。
- 不勞而獲 自己不勞動卻占有別人的勞動成果。
- 不謀而合 謀:商量;合:相符。事先沒有商量過,意見或行動卻完全一致。
- 不期而然 期:希望;然:如此。不希望這樣,而竟然這樣。表示出乎意外。
- 不期而遇 期:約定時間。沒有約定而遇見。指意外碰見。
- 不約而同 約:相約。事先沒有約定而相互一致。
- 倍道而行 加快速度,一天走兩天的行程。
- 比屋而封 指上古之世教化遍及四海,家家都有德行,堪受旌表。後泛稱風俗淳美。
- 不了而了 猶不了了之。
- 不勞而成 不須勞苦就能有成就。
- 不勤而獲 指不勞而獲。
- 不幸而言中 不希望發生的事情卻被說準真的發生了。
- 不言而諭 諭:舊時指上對下的文告、指示。不用說話就能明白。形容道理很明顯。
- 不藥而愈 生病不用吃藥而自行痊愈。
- 不壹而三 指再三;多次。
- 不壹而足 足:充足。指同類的事物不隻一個而是很多,無法列舉齊全。同“不一而足”。
- 秤薪而爨 薪:柴;爨:燒火煮飯。比喻隻注意小事,不從大處著眼。
- 稱薪而爨 薪:柴;爨:燒火煮飯。稱了柴草煮飯。比喻隻注意小事,不從大處著眼。
- 趁虛而入 趁力量虛弱時侵入。
- 乘興而來,敗興而歸 興:興致,興趣。趁著興致來到,結果很掃興的回去。
- 乘虛而入 乘:趁。趁著虛弱疏漏的地方進入。
- 礎潤而雨 柱子的基石潤濕了,就是要下雨的征候。比喻見到一點跡象,就能知道它的發展方向。
- 垂手而得 垂:垂下。手不動就能得到。形容毫不費力。
- 稱柴而爨 稱了薪柴才去生火煮飯。比喻斤斤於細節而不識大體。同“稱薪而爨”。
- 乘興而來 乘:趁,因;興:興致,興趣。趁著興致來到,結果很掃興的回去。
- 瞠目而視 瞪大眼睛看著。
- 礎泣而雨 柱子的基石泣濕了,就是要下雨的征候。比喻見到一點跡象,就能知道它的發展方向。
- 觸類而長 意指掌握一類事物知識或規律,就能據此而增長同類事物知識。
- 觸類而通 指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識或規律,進而推知同類事物的知識或規律。
- 從風而服 從:順從;服:服從。象順風倒下一樣就迅速服從了。
- 重足而立 疊足而立,不敢邁步。形容恐懼。
- 待價而沽 沽:賣。等有好價錢才賣。比喻誰給好的待遇就替誰工作。
- 待時而動 等待時機然後行動。
第三個字是而的成語接龍、出處
第3個是而的成語接龍
而在第三個的成語出處
- 愛博而情不專 唐·韓愈《與陳給事書》:“夫位益尊則賤者日隔,伺候於門牆者日益進,則愛博而情不專。”
- 安枕而臥 《史記·黥英列傳》:“使布出於上計,山東非漢之有也;出於中計,勝敗之數未可知也;出於下計,陛下安枕而臥矣。”
- 倍道而進 明·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第十一回:“曹兵聞失兗州,必然倍道而進,待其過半,一擊可擒也。”
- 背道而馳 唐·柳宗元《〈楊評事文集〉後序》:“其餘各探一隅,相與背馳於道者,其去彌遠。”
- 比肩而立 《戰國策·齊策三》:“寡人聞之,千裏而一士,是比肩而立;百世而一聖,若隨踵而至。”
- 不辭而別 老舍《不成問題的問題》:“於是,大家想不辭而別。”
- 不惡而嚴 《周易·遁》:“君子以遠小人,不惡而嚴。”
- 不得而知 唐·韓愈《爭臣論》:“故雖諫且議,使人不得而知焉。”
- 不寒而栗 《史記·酷吏列傳》:“是日皆報殺四百餘人,其後郡中不寒而栗,滑民佐吏為治。”